时间:2022/8/17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金牌白癜风专家 http://m.39.net/pf/a_5777870.html

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,喜迎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际,大白新闻与湖北红军精神研究会联合策划,在革命先辈后人的全力支持下,听他们讲父辈们曾经亲历的红军故事。老红军李新耀、刘照林之女李军讲述了母亲在被服厂工作的经历。李军称,这是一位女红军的军服情怀。

年,刘照林被授大尉军衔登记照片(李军供图)

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,创始在鄂、豫、皖地区,发展壮大在通、南、巴地区。

年底,红四方面军由鄂、豫、皖西征入川,共产党把对妇女的解放看作是赢得革命胜利的巨大力量。中共川陕省委为使妇女迅速摆脱旧势力、旧礼教的束缚,制定了一系列解放妇女的方针、政策和措施。通、南、巴地区的妇女在政治、经济、教育领域与男子平等,妇女还有集会、结社与获得土地等方面的权利。

刘照林参加红军后,在被服厂工作

刘照林是我母亲,从小当童养媳。年初参加了红军,来到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南岭被服女工厂。刚成立的被服女工厂,有张茶清、何福祥和我母亲三个人,其中张茶清、何福祥是从鄂、豫、皖过来的老同志。在大巴山下,土地革命的熊熊烈火中,年轻的大姑娘、小媳妇,她们大批报名参加红军,其中一部分被分配到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女工厂当工人。这时,又调来林月琴、王泽南、赵正富、刘百兴、郑克明、邓廷郁、李志明等多名女同志和一部分男同志,还在当地招收了部分民工。为了便于管理和生产,被服总厂下设男工厂和女工厂。男工厂工人多人,只有两台缝纫机,大部分为手工缝纫。除完成本厂的生产任务外,还负责女工厂的衣料裁剪任务,驻通江南岭。女工厂(也称女工连),编成一个连,林月琴仼连长,王泽南任指导员。下面分三个排,每个排分三个班,我母亲当一班班长。以后,人越来越多,编到18个班,每个班20多人。母亲从一班班长当到十八班班长,又当了排长。驻通江蹇家山。年9月,母亲在蹇家山被服女工厂,经王泽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为了保障前方的供应,上级决定将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妇女工兵营的三个连合并为两个连, 连由营长林月琴带领,继续承担被服任务。第二连由王泽南(妇女工兵营政委)带领承担运输任务。在被服女工厂(连),要进行军事训练,每天早上、中午要出操,示范军事动作。还要学文化,学政治、军事常识。被服女工厂(连)的主要任务是缝制军衣、帽、鞋、袜装备部队,有时还要往前方运送粮食弹药,往后方运送战利品。解决部队的穿戴问题,在当时是个既重要又迫切的任务。当时,被服工厂里没有缝纫机,全靠手工缝制。针线包是 的工具,里面有不同大小的针。先学缝纫技术,军装的质量要求高,每寸要11、12针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,大家初步掌握了手工缝纫技术。缝纫台就用旧木板七拼八凑镶成一个大宽桌;旧木凳或搬块石头来当凳子用;睡在木楼板上或垫上稻草搭通铺。做衣服的布是从街上买来的窄口面土布,由男工染成草灰色,用鸡冠花熬水染出红布。大师傅(裁缝师傅)先把布料裁好,上衣、裤子、军帽、军鞋、子弹袋等。毎天排里的干部从连里把裁好的衣料分到班里,班长再分给个人进行缝制。全以手工缝纫,每人每天可缝军衣半套或一套。主要生产军服、军帽(八角帽)、军鞋(布鞋、草鞋)、挂包、子弹袋、绑腿带等。开始功效慢,质量差。一天也完成不了一套单军衣,有的虽然勉强完成了一套,但稀的稀,密的密,歪歪扭扭,皱皱巴巴。缝上装时,有的甚至把左袖缝到右边,把前挂缝在了后边。缝下装时,把裤裆那四个尖角缝在一起,根本不能穿。女工厂(连)很正规,哨子一吹,规规矩矩坐着,不许说话,做自己手里的衣物。完成任务好的还可以得奖,大家只想早点完成仼务,所以星期天也不休息。缝好后,检查合格,就十套一捆地捆好,再分发给前线的战士。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,红军队伍不断扩大,被服女工厂(连)缝制的军衣,远远满足不了需要。女工厂(连)的干部便把被服厂附近的老百姓,组成四、五个缝衣班,动员群众缝军衣。每天早上,把布料发给班长,晚上收回成衣,对符合质量要求的,每套发给工钱。婆婆、小媳妇、大姑娘都高兴,积极性也高,仼务也完成了。张茶清连长、赵正富指导员下到排里一边做政治思想工作,一边教技术,一面口头传,一面一针一线地做给战士看,把搭配的方法和要领做详细介绍。大家围桌而坐,互教互学,会的带不会的,不多久,技术就逐渐熟练了。又开展了劳动竞赛,每人每天由缝一套提高到两套,后来,又提高到三套。年10月,红四方面军胜利结束了历时10多天的宣(汉)达(县)战役,缴获了四川军阀刘存厚经营多年的军需工厂(被服厂、纺织厂等),全部机器设备和大批的军需物资,库存的棉布20万匹、棉衣2万多套,还有制作被服的机器几十台,装备充实了被服厂。有了原料,有了机器,做衣服的速度加快了,有时一天能出几百套成衣。工厂生产的军服为中式:上衣对门襟,三个口袋;下衣裤子分长裤和短裤两种。衣服颜色不一,多为灰色和蓝色。前线部队穿灰色衣服,后方人员穿蓝色,工厂人员的服装是有啥穿啥,颜色很杂。为了使部队穿上颜色一致的衣服,大家自己动手染布,没有染料,就用黄泥、草木灰及楝树的根、皮、籽熬水作代用品,染出了土灰色和土黄色的布。做帽徽、领章,就采用鸡冠花熬水染出红布。衣扣不好解决,就用布包上麻钱代替。军队领导对军服生产质量要求较严,要结实耐用,针码均匀。如果验收发现不合格的,轻的受批评,重的扣发工资(民工)、记过处分或关禁闭等。被服工厂设工会组织,负责宣传教育,开展生产竞赛活动,鼓励工人以实际行动支援前方。对生产多、质量好、超定额的工人给予奖励。奖品和奖金有:毛巾、袜子、鞋、毛衣、被面和银元等。为了完成生产任务,达到定额,战士和职工在缝纫机旁吃饭、跑步去大小便、主动在桐油灯下加班到深夜。工会还经常组织开展文娱体育活动,每天晚饭后,做游戏、打球、教唱革命歌曲等。根据《中华苏维埃 次全国代表大会劳动法令》,工厂实行8小时工作制,星期日休息。当生产任务紧迫时,星期日和晚上主动加班。当原材料缺乏,供应不上时,军工进行队列、瞄准、投弹、爬山等军事训练。并进行政治学习,学习革命道理,讲前方形势,还有文化学习,教识字、写字等。那时,同志们的干劲确实大,各班、排开展革命竞赛,不分昼夜,比着劲儿干,做衣服、鞋、帽子又快又好。有的同志麻利得很,一天能纳出5只鞋底,有的能纳10双鞋。就这样,我母亲和妇女工兵营的战友们,做了大批衣服和鞋、袜、帽,源源不断地运到前方。妇女工兵营的同志们,负责全军的冬衣、夏衣、草鞋、布鞋、祙子等,解决了红四方面军近十万指战员的被服问题,使指战员基本上都能适时穿上四季军服。在红军渡嘉陵江之前,妇女工兵营的战友们,日夜操劳为红军长征做准备。川陕苏区处于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,战斗频繁,工厂经常转移。年春,跟随总部经流二沟到新场乡,开始撤离通江、南江、巴中。撤离时,什么东西都背上,休息时就做衣服、帽子、打布草鞋,走路时又背上,就是边行军,边做衣服。到了苍溪,住在烂泥沟。

我母亲去县里,参加了“党的活动分子会”。上级指示,有大的行动,彻底轻装。一天夜里,部队紧急集合。部队拉走后,再也没有返回驻地。朱德总司令视察被服厂时给予夸奖

年3到4月,渡过嘉陵江,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就这样开始了。

年6月,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后,向阿坝挺进,妇女工兵营的战土,克服重重困难,团结奋斗,终于走过渺无人烟的茫茫草地,到达阿坝。8月底,红四方面军取得包座战斗的胜利,缴获了大批军需物资,补充了部队和工厂的需求。总供给部郑义斋部长召集被服厂的同志们说:“包座战斗是一、四方面军会师后的一次大胜仗,这对坚持军需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,加上当地羊毛、牦牛毛很多,这是生产冬装的 材料。”妇女工兵营(被服连、运输连)来到中窝坝小喇嘛寺的地方,这里羊毛很多。总供给部郑义斋部长召集大家开会说:“部队的战士还穿着单衣同敌人打仗,不久,又要北上过雪山草地,我们必须尽快把这些羊毛做成羊毛衣,让战士们穿暖和打仗。”于是,运输连和被服连又合在一起,接受了纺羊毛、织布的生产任务。开始,政委王泽南和连长刘照林商量怎么纺羊毛呢?请教了当地藏民,他们把黏土揉成鸡蛋大的泥球,插上树枝,泥球干了后,就成了搓羊毛线的工具。用这种工具,一个人一天才搓三、四两毛线,大家很着急。后来,一位木工师傅制造出手摇纺线车,一个人摇,五个人拉毛卷,一天就可以纺出四、五十斤羊毛线。晚上,睡在羊毛堆里,吃的是青稞面和野菜,牛羊肉汤,一直干了两个多月,终于把羊毛全部做成了羊毛衣服。这种衣服,看着像麻袋片,但穿在身上还挺暖和。有一天,朱德总司令来工厂视察,察看了被服生产的每道工序,不断向大家问好、夸奖、勉励,希望多产军服,做好军服,保障部队供给,支援部队多打胜仗。有不少红军战士就是穿这样的羊毛衣,翻过了雪山,走过了草地。年10月9日,朱德、徐向前等率领红四方面军进入会宁。为了避免敌机轰炸,红一、红四方面军庆祝大会于年10月10日傍晩,在会宁文庙大成殿举行。庆祝大会以两张门板搭成讲台,以供桌当讲桌,红一、四方面军团以上干部多人坐在长条凳上,两万多红军战士(包括我的母亲)和群众坐在大成殿外广场上。

年10月22日,二、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会师。至此,红军长征胜利结束。

长眠在草地雪山的战友,可能穿过母亲做的军服

当时女红军战士也有两部分,一部分是直接掌握武器的,一部分是在总供给部和下面所属的几个工厂,有个女工营,营长是林月琴。过黄河时,我母亲生病,发疟疾,无法行军,只能和留下来的为数很少的妇女独立团战士,在林月琴的带领下,继续向延安地区前进。

当时的陕北生产生活都非常艰苦,为了解决生活和工业的需要,中央红军在当地,建立了一批小规模的被服厂、鞋袜厂、印刷厂。这时,博古(秦邦宪)叫我母亲到被服工厂去。那是给中央政府几个领导做衣服,只有三个人,三台机子年,这个厂被撤了。我母亲又到了延川被服厂。延川县被服厂,主要任务就是为前线的战士们缝制衣服。年11月,日本轰炸延安,延川被服厂随军搬走。我母亲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延川被服厂。

年到年,刘照林(右一)在延安边区党校照片(李军供图)

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,从年11月黄麻起义诞生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起,到年8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师止,红四方面军的红军时代结束了!我母亲从年参加红军,在通江县南岭被服女工厂,到年离开延川被服工厂,主要的工作一直是在做军服,学会了踩缝纫机,学会了裁剪军服。在延安的中央政府的领导,也可能穿过我母亲做的军服;在延安的指战员,也可能穿过我母亲做的军服;在西路军浴血奋战的将士们,也可能穿过我母亲做的军服;长眠在草地、雪山上的战友,也可能穿过我母亲做的军服。这就是我的母亲——刘照林,红四方面军的一位女红军的军服情怀。年8月1日前夕于武汉相关链接:

刘照林(——)四川省通江县大兴乡人。年1月参加工农红军,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年春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。参加过大生产运动和保卫延安战斗、解放大西北战斗、解放东北的战斗。年1月赴朝鲜参加 。曾任班长、排长、连长、指导员、 留守队队长、副师职、正师职。年离休。年授大尉军衔。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、三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三级解放勋章。年1月因病逝世。将积蓄的一万元人民币捐赠给涪阳中学作助学金。

刘照林的军功章、勋章、纪念章及证书捐赠给四川省通江县《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》(李军供图)

本文作者:李军,中共党员,李新耀、刘照林之女,已从海军工程大学退休。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st/pgst/1332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